|
根據宜華健康的半年報,其管理的醫療床位數已經接近萬張。這是這家地產公司轉型醫療三年來突進擴張的里程碑。但旗下醫院如何實現協同共進,如何在供應鏈管理和醫養協同上實現業務協同,依然遠遠沒有解決。
全文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本文對您有任何啟發,歡迎點擊文末評論。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內又一家管理床位接近萬張的醫療集團正在浮出水面。
2018年8月31日,上市公司宜華健康(000150.SZ)發布半年報,其中提到其“已控股或托管的醫院達22家,管理醫療床位數接近10000張、護理床位數超過2000張。”
如果這一數據準確,那么宜華健康將是華潤鳳凰、北大醫療、晉商聯盟、新里程醫院集團、復星醫藥、遠東醫療之后,國內又一家床位破萬的醫療集團。
◆ ◆ ◆ 大型醫療集團 床位“萬張”是個坎
幾乎和目前所有床位過萬的醫療集團類似,宜華健康向醫療產業全面轉身和迅速擴張,主要是通過“買買買”的持續外部并購模式推動。
2015年12月,宜華健康支付16.25億元購買西藏大同持有的達孜賽勒康100%股權,并于2016年1季度完成股權過戶。此時,達孜賽勒康旗下已有在管和預計注入的醫院有如下四家:南昌三三四醫院、奉新第二中醫院、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和合肥仁濟腫瘤醫院。此后,作為國內領先的醫療投資與醫療服務管理提供商,達孜賽勒康幫助公司在開展醫療機構投資和運營業務上高歌猛進。
2016年,宜華健康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以及托管了超過12家醫院,管理的醫療床位超過5000張、護理床位超過2000張。
2017年,公司又繼續收購八家醫院,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含托管)醫院數量達到20家。
2018年,宜華健康繼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擴張,即將達成“一萬張床位”的大型醫療集團規模標志。
▵ 宜華健康實現絕對控股的醫院收購
出于自身產業布局的考慮,宜華健康大比例選擇具有康復、老年護理方面?苾瀯莸尼t院來并購,且多為一級或二級的營利性綜合醫院,這與大部分資本尤其是地產資本進入醫療產業的并購趨勢不謀而合。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明確支持社會辦醫。此后5年間,多項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不斷細化,自2015年起,民營醫院的數量優勢開始顯現。同時,2016年國務院19號文劃定了國有企業醫院改制的最后期限,為非公醫療的擴張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其中,規模龐大的醫療集團陸續出現,它們通過自建、并購、參與國企醫院混改等方式發展壯大,旗下醫院總床位數超過一萬張的醫療集團名單不斷增加。
從擴張途徑上看,新建自建醫院速度慢、投入大,醫療集團的發展基本建立在國有企業醫院改制的基礎上!敖】抵袊2030”確定的目標是健康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比2020年要整整翻一倍。圍繞著這少量資源的爭奪很可能決定未來的醫療市場格局,因而擴張競爭愈發激烈。
◆ ◆ ◆ 醫療集團的擴張難題
擴張并不無限,如何推動旗下醫院有效整合并最終實現集團化運作,是對醫療集團而言更持久、更艱難的挑戰。
首先,圍繞醫療服務向外延伸一環就是產業鏈布局。由于數量眾多非營利性醫院業績收入微薄,供應鏈環節收費便成為倚靠萬張床位規模的醫療集團的上佳盈利法。但對于容錯率非常低的醫療企業來說,供應鏈中的某一環出現問題,后果往往很嚴重。而企業規模越大,業務范圍、人員數量、地域覆蓋面積、供應鏈長度都會發生變化,管理成本就越高。
回到宜華健康。不同于復星醫藥、華潤鳳凰這些直接研發、生產、銷售藥械的醫療集團,宜華健康能與旗下醫院形成戰略協同的供應鏈業務,主要在其醫院后勤服務管理和醫療專業工程項目。宜華健康的半年報顯示,這兩項業務合計貢獻營業收入5.85億元,占其半年報披露收入的近半壁江山。 ▵ 宜華健康旗下托管醫院情況
其次,雖然目前醫療市場發展態勢良好,但并購“成本”并不能那么被輕易消化。盲目并購可能會導致同類業務競爭,公司的業務、板塊、子公司間能否形成生態閉環是產生協同效應(synergy)的重要因素。資本運作與研發的沖突也在其中不斷尋求平衡。
此外,隨著公司核心產業快速擴張,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下屬運營機構數量逐漸增多,也對公司的現金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月4日,宜華健康就發布募資公告稱,公司擬募資30億元,用于汕尾嶺南醫院建設項目、集團化信息管理中心建設項目、償還有息債務及補充流動資金。
◆ ◆ ◆ 下一步去往何方?
床位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會大幅降低成本。一方面,規模集聚使得設備、耗材、藥品的采購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資源協同也會在共享設備、科室建設等方面降低成本。此外,一萬張床位其實相當于一個大平臺,更多優秀醫療人才會被吸引而來。
中銀國際近期在對宜華健康的研報中稱,達孜賽勒康的醫院管理業務正加速擴張,有望實現集團控股收購、公司受托管理的輕資產發展模式。從前期醫療養老機構的工程建設,到中期的醫院和養老機構的運營管理,再到后期的醫療器械銷售及后勤管理服務,疊加員工持股計劃的覆蓋和業績承諾的協議,已經獲得很明顯的協同效應。
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化,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較為完整的醫療布局,或向營利性、專科化方向轉型,已成為行業領軍者的醫院集團們可能的未來發展方向。
過去,床位數“過萬”的醫療集團以國資背景為主,多數床位數的急劇擴張都是在傳統廠礦企業剝離附屬醫院的背景下完成的,旗下不僅有綜合性醫院,還有康復養老、婦兒等?漆t院。這些醫療集團都對醫院供應鏈管理寄予厚望,都在嘗試將醫療資產證券化。
具體而言,各家醫療集團的戰略和戰術各有所長。比如華潤鳳凰擅長IOT投資;北大醫療是自建部分醫院;而遠東醫療則采取差異化戰略,將市場鎖定在三四線城市。
現階段,床位數過萬對于這些醫療集團而言,相當于建立起一定的規模競爭門檻。但是規模之外,下一步考驗則是這些醫療集團的整體運營和管理能力,尤其是那些跨地域的醫療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