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9820-234
疫情后,醫療服務行業的從業者面臨了諸多困難,患者流量下降,醫療質量風險重重,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醫患矛盾仍然尖銳。但這些挑戰正是行業發生系統性變革的機遇,我對醫療服務體系產生范式級別的改變保持極大的信心! 之前幾年我曾預測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坍塌與新醫療服務模式崛起的時代快速到來。我保持這份信心主要來自于: 1). 互聯網醫療已經從邊緣性創新,成為行業主流,很多醫院建立了在線預約、問診咨詢等初級互聯網服務能力。 2). 醫保將互聯網醫療納入支付范圍,這是互聯網醫療進入主流醫療服務體系里程碑式的標志。 3). 經過疫情的洗禮,互聯網醫療用戶滲透率提升,用戶習慣逐漸養成。 然而,真正大的、行業范式升級的機遇正在到來,現有醫療服務模式下不斷優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不能抓住范式級別行業升級的機遇。傳統醫療機構不做好準備,仍然會失去已有的競爭優勢,醫療科技企業不抓住這波商機,也會被更大膽,更有前瞻性的企業拋下。 說三點醫療行業從業者要關注的重大舉措: 1.打造多場景的醫療服務生態要重于打造單一線下服務場景。 傳統線下機構是醫療服務最核心的場景,未來院外的居家、工作、生活社交都可以成為診療的新場景。通過各種物聯網科技加持,分布式醫療服務會越來越多,甚至在再遠一點的未來,現在作為主要用戶界面的手機app都會被迭代掉。松散的醫療服務協作會越來越多,跨機構間的業務體驗打通、數據互聯互通將成為服務患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對醫療行業從業者的建議是重新設計目標用戶的就醫旅程,從單次就診的旅程升級到從用戶階段性/全生命周期就醫的旅程來看。重構診療場景需要重新設計用戶的流量獲取的入口,重新定位每一個關鍵節點我們與用戶交互的方式,重新評估我們能帶來的獨特價值,重新排布業務資源和交付方式。 2.充分考慮新角色、新技術在整個診療流程中發揮的作用。 雖然不像歐美市場,醫護人力成本是機構運營最大的成本項,但合格的醫護人員短缺也是中國醫療市場的痛點。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力的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一方面,我們要加強非臨床級的服務提供團隊的培養,比如康復師、技師、助理等崗位設計和能力培養。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服務模式的改變。 在醫療服務領域,醫療器械辦理,技術不會取代人的角色,但它將成為整個醫療服務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未來所有診療流程的設計都要考慮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醫生、護士等人的角色要在新的診療環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做附加值更大的工作。 3.迎接以醫險結合為基礎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時代的到來。 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設計是圍繞得病后治療,工業化標準診療方案也常忽視生活方式因素,如飲食、運動,社會因素,比如家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數據,能夠拼湊出患者更完整的畫像,有了很多更輕量級、更早期的干預手段,所以我們比過去更有機會更了解得病的原因,提供更個性化治療的建議,并在預防和維護用戶長期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提供醫療服務的目標是圍繞維護每個人的健康,幫助他們少生病,在得小病的時候就治愈。相對應在傳統醫療服務模式中,我們期待大家得病再來找我,從復雜治療中賺錢的模式就不適用了。以醫險結合為基礎的個性化項目設計、服務設計、質量管理、團隊激勵和成本管理就會成為從業者重構醫療服務的重要課題。 |
0 條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