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9820-234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加速,數字技術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電子病歷、醫療保險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還應該看到,我國數字醫療還處于起步階段,數字技術的應用還不夠深入。立法監管、政策支持、統一標準法規亟待加強。為推動數字醫療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更好享受數字醫療紅利,提出醫療器械注冊建議。 一是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光纖寬帶、虛擬專線、5G網絡建設,加快建設高速泛在、云網融合、智能敏捷、集約共享、安全可控的國家網絡。衛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建立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國家衛生信息平臺支撐保障體系,醫療衛生機構與國家衛生信息化互聯互通平臺。 二是加強立法和監管保障。從《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到《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再到《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的制定,我國陸續出臺并完善了相關制度共同打造清潔安全的網絡空間。建議加快完善互聯網診療、藥品銷售等監管規定,完善健康大數據開發、使用、共享、交易等規章制度,推進算法治理,制定規范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 三是鼓勵數字技術創新。數字醫療技術依賴于大規模研發,許多國際初創公司和科技巨頭紛紛投資數字醫療技術。我國可在產業支持、投融資渠道、財稅優惠等方面給予企業相應支持,推動醫療領域重大技術突破,完善數字健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打造數字健康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數字健康產業生態。 四是推動大數據共享和標準統一。北美和歐洲國家建立國家電子病歷的實踐表明,醫療器械三類許可證大數據共享是數字醫療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國家衛生信息平臺已初步建立,但全國各地的數據標準、內容和接口尚不統一,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存在。加強規劃引導,出臺統一標準規范,推動國家信息網絡一體化建設。 五是營造友好的數字醫療服務環境。醫療技術的進步對提高全民數字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依托基層社區、社組織、學校等機構,廣泛開展互聯網、智能技術教育培訓,消除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使用障礙。同時,完善醫療服務適齡改造,開辟綠色通道,打造“一站式”醫療服務,努力構建友好。 |
0 條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