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器械是高科技行業,醫療器械也是特殊商品,在貿易領域要加大行業集中度。“一方面有利于監管,特別是器械質量的監管,也建議政府在監管方面下工夫。” 2018年,醫療器械市場容量大概在6500多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6500億的規模并不大,預計到2020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元。 這是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給出的一組數據。在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下,如何平衡本土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與行業監管是一道難題。“目前,國產醫療器械90%已經可以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還有10%需要進口。下一步,醫療器械產業還須向高創新、高科技的方向發展。”于清明說。 醫療器械是光機電、生物、化學高科技的結合體。長期以來,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并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發展,個別門類已經處于領跑水平。這離不開政府部門對醫療器械領域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持,并從法規條例到行業標準的制定,為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過眼下,監管似乎出現了滯后性:據悉,我國現有醫療機構30多萬家,其中90%以上是個體診所和縣以下基層醫療機構。部分醫療機構法律意識,質量意識淡薄,一些上世紀70或80年代購進的X光機、B超、CT機等還在使用,其操作性能及診斷準確率已很難信任。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目前醫療機構在醫療器械購銷、貯存、使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規范和及時處理。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周漢生認為,由于醫療器械相關法規滯后和缺乏可操作性,某些領域的醫療器械成為監管的“軟肋”。比如,在《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7修正)》中規定了對醫療器械進行分類管理,第一類醫療器械實行產品備案管理,第二、三類實行產品注冊管理。但是,現狀卻成為了醫療器械的監督管理以是否注冊為標準,也就是說醫療器械只要經過注冊就是合法的,注冊之后不管出了什么問題,無論對經營單位還是使用單位,監督管理部門都找不到依據進行查處。 “隨著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產品種類不斷增多,帶來了新的生產形式。比如目前,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分包裝的情況客觀存在,而國內一直沒有出臺對醫療器械分包裝的相關規定,導致相關企業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周漢生說,進口產品在國內的分包裝可帶動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如無相關法規明確分包裝,將會減少包裝物料相關企業的收入,從而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此外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分包裝的情況客觀存在,但由于無法規對此行為做出界定,導致相關企業無法取得生產許可證,監管無據可依,容易疏漏。 對此,于清明建議,醫療器械是高科技行業,醫療器械也是特殊商品,在貿易領域要加大行業集中度。“一方面有利于監管,特別是器械質量的監管,也建議政府在監管方面下工夫。”
|